极目新闻评论员 程曼诗
近日,第三届来凤国际藤茶大会圆满落幕。来自11个国家及国内24个省、自治区、市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共计1200人参会,其中开幕式通过成果发布、国际授牌、产业签约等环节,展示来凤藤茶产业创新成果与全球发展潜力。
大会现场
来凤藤茶生长于北纬30度的武陵山区,被土家族称为“神仙草”“长寿茶”,但因中药炮制后苦涩味浓,具体成分和功效缺乏科学分析,野生物种未经驯化等因素,无法走出大山。
20世纪90年代,乡村医生向班贵怀揣7万元积蓄,叩开知名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的大门,第一次弄清了藤茶的价值——“富含17种氨基酸和14种微量元素,黄酮含量达45%”,为这株植物赋予了药食同源的黄金属性。
令人称道的是,面对野生资源枯竭的隐忧,科研团队历时三载攻克“野转家”栽培技术,让野性生长的藤蔓化作田间可控的绿色财富。
这生动印证:大地的馈赠从不缺少价值,唯有以科学思维穿透表象、读懂自然的语言,方能让沉睡的资源苏醒为发展动能。
如此,科学与智慧让来凤藤茶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,创新则为来凤藤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。
当藤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时,产业发展必然面临从“量的积累”到“质的飞跃”的考验。
如果说最初的干茶是藤茶的“1.0 版本”,那么金祈公司的黄酮提取技术就是惊艳亮相的“3.0迭代”,把每斤40元的普叶甚至废弃的茶渣,变成每吨30万元的黄酮类化合物二氢杨梅素。
这种“点石成金”的魔法,本质上是对产业链的“延链补链强链”。
从单一冲泡茶到5大系列70种产品,从线下展销到“藤茶姐姐”的直播间爆单,来凤藤茶不断拓展产业边界,如同在价值坐标系上持续绘制新的坐标点。
而围绕强县富民构建生态,“慢工出细活”式的匠心修炼,更让“来凤藤茶”的产业队伍越来越壮大,金字招牌越擦越亮,政府、市场与群众共同谱写协奏曲。
藤茶集团成立、电商协会成立、奖励政策出台,先有向班贵开拓种植,后有杨艺琼直播带货、王方兄妹深耕加工……近年来,来凤培育近200家市场主体,让农户共享成果,全县已有8个乡镇、110个村、2万余农户吃上了“藤茶饭”,综合产值突破22亿元。尤为珍贵的是,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民生温度——山路因茶而通,农舍因茶而富,乡村因茶而兴。
当第三届来凤国际藤茶大会吸引世界目光,当22亿元产值转化为百姓的获得感,“产业兴、百姓富”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。
来凤藤茶的成长轨迹,勾勒出特色产业发展的清晰路径:每一片土地都有独特的禀赋,每一项特色都能孕育希望,只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,保持对乡土的敬畏之心、对创新的执着追求、对民生的赤子情怀,定能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,让更多特色产业的繁花在广袤乡村绽放。
东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